一起去看深水埗的東東。
這個年頭,深水埗成了創作人的靈感土壤。區內的多元與混雜,讓一條街也能容納百樣面孔,盛載不同的「尋寶」經歷。可謂「寶」?在不同年紀,尋寶的眼光亦一路不同。對90後小誌創作人杜波淇 @toballkidrawing 說,她最愛的,是天光墟與晚上地攤。
她分享道,小時候隨著爸爸逛鴨寮街,看到的是很多不認識的工具和電子配件;讀中學大學時,看到的是用於作業的電子素材;到現在長大了,發現街上其實更多的是價廉物美的日用品。由A到Z,杜波淇精選了26個深水埗的關鍵詞以及相關的地理位置,將她眼中的深水埗寶物,以筆下「肥教主」視角再現,並配上一句連結社區經歷的「我看到」。
翻開小誌,除了重溫A for 北河街的「Ah Badk」,或是T for 青山道的「Tong Lau」等熟悉風景,也讓人記起深水埗另一被遺忘的巨大寶藏-D for 「Dragon Centre」的西九龍中心。如另一位退隱潮流火線的老人,十年如一的外內觀與商店,對比時下定義的「商場」,掩不住老態。但這裡曾是全港首座九層高的大型商場,具備室內溜冰場及遊戲樂園,還有種類繽紛的流動車仔檔;頂層是過山車,底層則是無間斷的推廣活動,每星期青春偶像在此穿梭往返,獲得無數年青人鍾愛,94年更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設計優異獎。時至今天,縱然頭頂的過山車不再運轉,「蘋果商場」裡的潮流小店換上美甲店,在萬變的深水埗中,好像只有它不慌不忙地維持著逕自步伐,大抵便是杜波淇看到的「不忘初心」。
杜波淇也有參與夏季號《就係香港》的創作,繪畫了各種各樣最受歡迎的零食,你最愛的那一款,又來自哪一個年代?
歡迎訂閱 #linkinbio
#深水埗 #社區小誌 #本地創作 #西九龍中心